钢铁研究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国际刊号:1001-0963
国内刊号:11-2133/T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578 人次
 
    本刊论文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山东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论文导读: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山东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钢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以扩大产能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包括钢铁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能源、资源制约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问题。钢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也说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钢铁行业的重中之重。

  面对“内忧外患”,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把加快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当作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但是如果仅仅醉心于规模效应,习惯在企业间做简单加法,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反而会走向一个危险的悬崖——国内重组后的钢铁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把新基地建设作为主要的战略举措。在这一时期,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发展技术贸易,提升竞争层次,成为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生产的连续化、短流程、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加速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竞争中新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群的有效组合应用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引起了制造流程的重构和企业重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使其在短期内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和负担而减缓其增长速度,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却有战略意义。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

  2009年,山东省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273万吨、4950万吨和585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是第2、3、3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省。论文检测,技术创新。2008年3月,在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原则,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划转成立。山钢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山东省钢铁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提高,也意味着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步入提速轨道。

  但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生产力布局不合理。80%的生产能力布局在城市周边和发展受限的内陆地区,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总体来看,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2.装备水平总体偏低,钢铁冶炼设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符合钢铁准入条件的落后工艺装备。

  3.产品结构不合理。钢材以普通热轧一次材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高端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论文检测,技术创新。

  4.产业集中度较低。2009年生产粗钢4950万吨,分散在24家企业。山钢集团粗钢产能仅占全省41.9%。

  (二)山东省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十五”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钢铁企业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724项(其中新产品开发157项、新技术开发与应用567项)。济钢、莱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多企业存在只注重规模发展,不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对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近几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还相对较低,致使研发能力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低,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从科研项目的评估、立项到实施、推广应用,还缺乏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以长官意志决定项目取舍的现象;对研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对需要前期投入暂时见不到效益而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往往认识不到位,致使贻误战机,使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对于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专有技术和技术秘密,还缺乏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还有企业秘密外泄的现象发生,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到其他同类企业工作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专利申报缺少规划,从我国钢铁企业已公开的专利看,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专利规划和布局,大部分企业缺少策划,某些重大专利技术缺少外围专利,使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论文检测,技术创新。

  3.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少,模仿创新的多;且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专利居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缺少原创性发明专利;专利和专有技术数量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差距较大等等。科技成果概念是计划经济产物,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性,不能纳入已趋于国际化的知识产权领域,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得不到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山东省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已成为山东省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建设钢铁强省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山东钢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航母之一,既肩负着建设钢铁强省的重任,更承担着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历史责任。

  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技术进步投入是重要的生产性投入、效益型投入,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我省钢铁企业虽然也认识到科技投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但不少企业行动不到位,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自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科研经费投入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仅2007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3亿元,当年申请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形成技术秘密1962项,实现科研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我省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要保证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大多数钢铁企业受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的制约,不具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条件。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必须实施“借外脑”创新战略,不断完善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各个研发平台的建设。论文检测,技术创新。形成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等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究基地,依靠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获取企业急需的技术,以项目和关键技术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我省部分重点钢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很大,各企业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山东钢铁集团,应不断加强研发系统的整合力度,并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同时要在开放式合作中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承担起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努力使集团从核心技术的“应用者、追随者”向“研发者、引领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钢铁集团。

  (三)创新人才机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国内外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山东钢铁集团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处于弱势,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钢铁企业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环节,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激励政策和相关措施,不断改善创新人才结构,提高创新人才质量,激活创新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宝钢建立的宝钢人才开发院与宝钢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全面发挥作为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公司管理研究基地和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的功能,很值得我省借鉴。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

  1.科研开题,立项,必须经过专利文献检索、查新。选题的论证报告要以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和市场调查为依据,充分利用好专利信息,使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免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

  2.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专利项目实施,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中要密切注意专利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及法律状况,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

  3.密切监视专利动向,对于侵犯和损害本单位和发明人权益的申请或专利,应及时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排除。同时,监视他人的侵权行为,保护本单位和发明人的发明权益。论文检测,技术创新。

  4.开展技术贸易 使知识产权进入流通领域: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贸易的紧密结合,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效益,使技术投入和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我国钢铁企业应当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高端技术道路,逐步占领高利润产品的市场,才是钢铁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论文检测,技术创新。如果单纯追求规模的庞大、进行低级的合并,而忽视技术力量的整合与创新,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魏建新。韩国浦项机构创新及其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启示[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1(04)

  [2]王西涛。以新技术,新工艺降低钢铁工业中的能源消耗--瑞典钢铁业技术创新印象与趋势[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3]艾亭君。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武汉钢铁公司节能降耗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3期。

  [4]周波。技术创新对钢铁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09(15)。

  [5]黄陆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8(3)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钢铁研究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钢铁研究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