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研究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国际刊号:1001-0963
国内刊号:11-2133/T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2595 人次
 
    本刊论文
从进入退出角度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论文导读:钢铁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以及政策法律制度。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壁垒的反面都形成退出壁垒。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一、引言

  钢铁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采矿、制造业以及物流业等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具有极强的牵动力。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报告显示,2008 年我国粗钢产能6.6 亿吨,需求仅5 亿吨,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钢铁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的全面爆发,出口市场持续萎缩,加之近年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的持续高涨,推升了中国钢铁制造业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危机。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是十一五期间困扰国家战略决策和相关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对产能过剩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地方政府的进入冲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速度和职位升迁的双重激励下,引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并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陈明森,2006);有的学者解释为体制原因,在那些多种所有制一起上,市场准入容易、不易退出,政府干预频繁的行业中容易存在产能过剩(周其仁,2005);刘志彪(1997)认为投融资体制的行政性与产能过剩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用产业组织的理论,从进入退出角度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分析。

  二、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关于进入壁垒的代表性概念有三个:一是贝恩的定义为:“从长期来看,已有厂商能将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成本之上来销售而不致引起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因素”。二是弗根森将进入壁垒定义为:“那些使新进入厂商无利可图,然而已有厂商却可以将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并长期获取垄断利润的因素。”三是斯蒂格利茨定义为“进入壁垒是一种成本,它是准备进入某产业的新厂商必须承担,而已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须承担的成本。”

  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以及政策法律制度。

  1、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是指随生产能力扩大,单位成本(及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源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在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限规模进行成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可能都会亏损。钢铁行业的投资大,本来应该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钢铁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从动态来看,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较大而且在不断扩大时,进入壁垒就比较低。中国源源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刺激新的钢铁企业的加入,因此,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影响比较大。

  2、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钢铁企业工序较多, 从原料处理到炼钢、炼铁、轧钢的一体化生产, 迫使加入者必须联合进入, 一条小规模的生产线也要几亿元的投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的轧钢厂则需几十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很多企业是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但在转轨的特定时期,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和个人政绩的多重考虑,往往会采取低价甚至零地价提供土地资本、减免税收、协调贷款等措施吸引投资,几年前的常州“铁本”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

  3、产品差异化壁垒。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我国钢铁产品档次低、产品差别小,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同质。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钢铁企业的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因此企业之间不易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这也是企业能够大量进入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4、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2003年以来,钢铁等行业的盲目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引起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抑制钢铁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2003年11月,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共同制定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随后,发展改革委针对钢铁、汽车等11个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相继出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关于钢铁行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等政策;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治理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以说,国家为了治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出台了很多针对性政策,可很多企业总能绕过重重壁垒,而地方政府在这中间往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的违规操作大开绿灯。常州“铁本”事件中,地方政府明知国家的宏观政策,却一再为“铁本”的违规注册、征地、环保、贷款等大开方便之门。联系到其他行业的类似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转轨特殊时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国家的政策法律壁垒对企业的规制作用有限。论文格式,退出壁垒……

  三、钢铁产业退出壁垒分析

  退出和进入是相对而言的,有进入就有退出。企业进入的反面就是企业退出,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壁垒的反面都形成退出壁垒。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为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限制退出的各种因素,即当某一产业的原有企业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原有企业被迫在亏损状态下继续经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论文格式,退出壁垒……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资产的专用性和体制性壁垒。

  1、资产的专用性壁垒。对于钢铁产业来说,有相当数量的投资一旦进入该产业就成为沉没成本,即那些即使完全停止生产也无法消除的成本。例如,当企业退出时,企业所持有的生产设备等专用性资产,由于无法在二手市场上出售或出售价格远低于其机会成本的部分,难以回收而只能作废处理的有形资产的未折旧部分,以及用于研究开发、广告、员工教育培训等形成无形资产的支出中,由于专用性而难以回收的部分。钢铁产业的设备专用性强、固定成本高、因而其资产专用性较强。论文格式,退出壁垒……钢铁产业的退出最好方式是产业内的兼并重组,但由于我国现存的体制性退出壁垒,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困难重重。

  2、体制性壁垒。由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所形成的退出壁垒运行机制,称为体制性退出壁垒。我国的钢铁产业体制性退出壁垒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保护主义。我国实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使得企业一旦退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地方经济的衰退。因此,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而且,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财政来源,都不想被其他地区吃掉,在兼并中设置种种障碍。(2)、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计划经济体制下残留的社保机制弊端在短时间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剥夺了企业职工的饭碗,这些职工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部分人口所形成的再就业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难以关闭那些效益不佳但尚能维持的企业。

  (3)、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企业顺利从原有行业退出以及进入新的行业需要较为完善的产权、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我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要素市场还很不发达,这加大了企业退出的机会成本,因而继续留在原有行业生存尽管利润率可能很低,尽管会出现过度竞争,但仍然是一些企业的理性选择。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因为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较高造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和我们转轨的特殊国情有关,也就是更多的是体制原因。要解决钢铁行业的长期产能过剩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尝试。

  1、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市场经济是个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竞争的结果是资源向效率比较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国家的直接微观干预会打破这种自然选择过程,甚至也使得经济主体通过非市场手段俘获政策制定者的不良现象更为严重和普遍,由此进一步扭曲了市场过程的有效运行。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以间接干预为主,对行业发展提出宏观指导建议并主要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规范行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在一定时期我们享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好处,但也带来了钢铁等产业在这种高需求下进入壁垒降低从而产能急剧扩大的恶果。要想根本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以来于我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钢铁产业的内在投资需求。

  3、改革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要改变以辖区内GDP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并且在指标设计上要重视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满意度的考核。改革官员考核晋升体制,还要在很大程度上破除现有政府官员考核晋升体制中的“官本位”传统,即在官员考核和晋升过程中过于关注“上级官员”的主观评价、官员的晋升完全由“上级官员”决定的传统,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公众的意见考虑在内,并通过民主化建设,让公众具有比较大的决定地方政府官员政治前途的权利。

  4、完善资本市场功能, 通过体制改革,解除地方保护主义, 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条件。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需要巨额资金,在目前我国资本不发达,而国家对金融机构监管日趋加强的情况下想获得并购重组资金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就业和税收等考虑会人为对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设置障碍。因此, 为了使企业顺利进行并购并快速成长壮大起来, 应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 为企业并购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同时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机构也要相应进行改革并从大局出发, 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为企业并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要素市场。钢铁企业属于劳动力和资本都比较密集的产业,对于退出的钢铁企业要切实解决好退出职工的后顾之忧,引导其再就业。另外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的前提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而不是在政府的安排下人为指定哪家企业该退出和以什么方式退出,要让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的流动和集中。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国兴。市场进入壁垒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陈明森。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钢铁研究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钢铁研究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